产前检查与产前诊断在孕期保健中承担不同功能。产前检查侧重常规健康监测,包括血压测量、体重追踪、胎心监护等项目;产前诊断针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专项评估,涵盖无创DNA检测、羊水穿刺、超声大排畸等技术手段。
1、监测范围:产前检查通过基础项目如尿常规、血常规评估母体健康状况;产前诊断需运用绒毛活检、脐带血穿刺等技术排查染色体异常或遗传病。前者适用于所有孕妇,后者仅针对高龄、家族遗传病史等特定人群。
2、实施阶段:产前检查贯穿整个妊娠周期,孕12周前建立档案后每月开展;产前诊断多在孕11-13周NT筛查或16-22周羊水穿刺等关键窗口期进行,具有明确的时间敏感性。
3、技术差异:常规检查采用胎心多普勒仪、宫高尺等基础设备;诊断技术涉及高通量基因测序、三维超声等精密仪器,需由遗传咨询师与产科专家协作完成。
4、结果意义:检查异常提示需进一步诊断,如唐筛高风险需做无创DNA验证;诊断结果可直接确认胎儿是否存在21三体综合征、脊柱裂等先天缺陷,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5、执行标准:检查项目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诊断操作需符合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医疗机构需取得相应资质许可。
孕期营养补充应注重叶酸、铁剂、钙剂的科学配比,每日保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孕妇瑜伽。出现阴道流血、持续腹痛等预警症状时,需立即前往具备产前诊断资质的三级医院就诊。建议妊娠20周后每周记录胎动次数,配合膳食日记监控体重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