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牙龈炎可通过口腔清洁、饮食调整、专业洁治等方式改善,通常由激素变化、口腔卫生不良、牙菌斑堆积等因素引起。
1、激素影响:
妊娠期孕激素水平升高会导致牙龈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对牙菌斑的敏感性。这种生理性变化可能引发牙龈红肿出血,产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症状可能减轻。日常使用软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可减少刺激。
2、口腔护理:
妊娠期呕吐反应易导致口腔酸性环境加剧,需加强清洁措施。建议每餐后使用含氟牙膏刷牙,配合牙线清理牙缝。含氯己定的漱口水可辅助抑制细菌,但需避免含酒精成分的产品。
3、营养干预:
维生素C缺乏会加重牙龈炎症,每日应摄入猕猴桃、草莓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钙质补充可通过牛奶、奶酪等乳制品实现,有助于维持牙周组织健康。避免高糖饮食减少牙菌斑滋生。
4、菌斑控制:
牙菌斑堆积是病理性因素主因,可能与妊娠期唾液成分改变有关,常伴随牙龈自发性出血。孕中期可进行超声波洁治去除牙结石,局部涂抹碘甘油等药物控制炎症。严重者需在产科医生监护下使用头孢类抗生素。
5、妊娠期龈瘤:
约5%孕妇会出现妊娠性龈瘤,与局部刺激和激素变化相关,表现为牙龈乳头紫红色增生。多数产后可自行消退,出血严重时可考虑激光切除。需与化脓性肉芽肿等疾病鉴别诊断。
妊娠期牙龈炎管理需建立个性化口腔护理方案,每日保证30分钟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定期进行产检时同步口腔评估。出现持续出血或明显牙龈增生应及时就诊,避免发展成重度牙周炎影响胎儿健康。哺乳期仍需维持严格口腔卫生习惯,产后6周建议进行系统牙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