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缺失可能通过牙槽骨吸收、咬合力失衡、邻牙代偿性移位、对颌牙伸长、牙周病加重等原因导致邻牙倾斜。
1、牙槽骨吸收:缺牙区牙槽骨因缺乏生理性刺激逐渐萎缩,骨高度降低使邻牙失去支撑。建议缺牙后3-6个月内进行修复,可选择种植牙或固定桥修复。日常咀嚼时注意双侧均衡用力,避免单侧长期废用。
2、咬合力失衡:缺失牙导致咬合关系紊乱,邻牙承受异常侧向力。长期异常受力可能造成牙周膜损伤,表现为咀嚼疼痛或牙齿松动。修复方式需根据缺牙数量选择活动义齿或全口重建,正畸治疗可辅助调整咬合。
3、邻牙代偿移位:缺牙间隙使邻牙向空隙侧倾斜,常见磨牙区缺失导致前磨牙远中倾斜。可能伴随牙缝增宽、食物嵌塞等症状。早期介入可采用间隙保持器,严重移位需配合正畸牵引复位。
4、对颌牙伸长:缺失牙对应的对颌牙因失去咬合接触而过度萌出,可能造成颞下颌关节紊乱。修复前需通过调磨或正压低伸长的对颌牙,全口咬合重建需采用颌垫过渡。
5、牙周病恶化:倾斜牙清洁难度增加易引发牙龈炎,牙根暴露可能加速牙槽骨吸收。与牙菌斑堆积、创伤性咬合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牙龈出血、牙齿敏感。需加强邻面清洁,使用冲牙器和牙缝刷辅助护理。
缺牙患者应保持每日两次巴氏刷牙,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齿。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适量食用奶酪、深绿色蔬菜等。避免用缺牙侧咀嚼坚硬食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牙周维护。长期缺牙者建议每半年拍摄全景片评估牙槽骨状况,及时干预可降低种植修复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