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由共用餐具、生食污染、口腔传播、胃酸失衡、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
1、共用餐具:
家庭或集体用餐时未使用公筷,唾液接触导致细菌传播。幽门螺杆菌可通过附着在餐具上的残留物进入人体,感染者用过的筷子、勺子直接接触食物是常见传播途径。建议分餐制并定期煮沸消毒餐具,感染者需单独配备餐具。
2、生食污染:
食用未彻底清洗的蔬菜水果或未煮熟的肉类可能携带细菌。生鱼片、凉拌菜等食物在加工过程中易受污染,幽门螺杆菌在60℃以下环境中可长期存活。处理食材时应流水冲洗30秒以上,肉类需加热至75℃持续1分钟。
3、口腔传播:
接吻或母婴喂食时经唾液传染。幽门螺杆菌可在牙菌斑中定植,口腔不洁者更易成为传染源。感染者唾液中的细菌载量在胃酸反流时会显著升高,建议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咀嚼喂食婴幼儿。
4、胃酸失衡:
长期使用抑酸药物或萎缩性胃炎患者易感。胃酸分泌不足时无法有效杀灭摄入的细菌,幽门螺杆菌利用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在低酸环境中更易定植。伴随症状包括餐后腹胀、反复嗳气,需通过碳13呼气试验确诊。
5、免疫缺陷:
艾滋病或长期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感染风险增高。免疫功能低下时难以清除胃黏膜定植的细菌,幽门螺杆菌可穿透黏液层直接损伤上皮细胞。这类患者易出现顽固性腹痛、体重下降,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需建立饮食卫生习惯,处理食材前用肥皂洗手20秒,避免饮用生水。餐具每周用100℃沸水煮15分钟消毒,家庭成员确诊后应共同检测。日常可适量食用西兰花、大蒜等含硫化合物食物抑制细菌活性,但确诊感染者需规范使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期间禁酒并分餐。治疗后4周需复查确认根除,避免擅自停药导致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