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测及高危因素评估。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体温不稳定、喂养困难、反应低下或激惹。病情进展后可出现黄疸加重、呼吸暂停、心率增快或皮肤瘀斑。部分患儿伴随腹胀、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出现休克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异常,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血小板计数下降。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血气分析可提示代谢性酸中毒,血糖异常常见于严重感染病例。
胸部X线检查用于排查肺炎,腹部超声可评估有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脑超声对早产儿尤为重要,可发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脑脓肿。超声心动图有助于鉴别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培养是确诊金标准,需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双份标本。脑脊液检查适用于疑似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尿培养和气管分泌物培养可辅助确定感染源。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能快速检测特定病原体核酸。
早产、低出生体重、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均为高危因素。母亲产时发热、绒毛膜羊膜炎或GBS定植史需重点排查。侵入性操作如脐静脉置管增加感染风险,长期住院患儿需警惕耐药菌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需维持适宜环境温度,提倡母乳喂养以增强免疫力。每日监测体重、尿量及生命体征,严格手卫生预防交叉感染。接触患儿前后需用含氯己定洗手液消毒,医疗器械应高压灭菌。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类、禽肉及豆制品,患儿恢复期可进行被动肢体活动促进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