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组以眼压升高为特征、导致视神经损伤的不可逆性眼病,主要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两种类型。其发生可能与房水循环障碍、遗传因素、年龄增长、眼部解剖结构异常、长期用眼疲劳等因素有关。
1、房水循环障碍:
眼内房水生成与排出失衡是核心机制。开角型青光眼因小梁网结构异常导致房水外流受阻,闭角型青光眼则因虹膜堵塞房角阻碍引流。长期眼压升高会压迫视神经纤维,造成视野缺损。
2、遗传因素:
约30%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已发现MYOC、OPTN等多个相关基因突变。有家族史者需定期监测眼压和视神经变化,建议40岁后每年进行眼科检查。
3、年龄增长:
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与晶状体增厚、房角变窄等退行性改变相关。闭角型青光眼在亚洲中老年女性中更为常见,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剧烈眼痛、视力骤降。
4、眼部结构异常:
浅前房、窄房角等解剖特征易诱发闭角型青光眼,远视眼患者风险更高。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常伴有视杯扩大、盘沿变薄等特征性视神经改变。
5、用眼疲劳:
长期暗环境用眼、情绪波动可能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典型表现为突发眼红、视物模糊伴头痛恶心,需立即降眼压治疗以防视力永久丧失。
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一次性大量饮水等可能升高眼压的行为,选择游泳、散步等温和运动。饮食可增加蓝莓、菠菜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控制咖啡因摄入。开角型青光眼需终身使用前列腺素类药物如拉坦前列素或β受体阻滞剂如噻吗洛尔控制眼压,晚期可考虑小梁切除术;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需激光虹膜周切术治疗,平时应避免使用散瞳药物。定期进行视野检查、OCT视神经纤维层分析等监测病情进展,早发现早干预是保留视功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