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肠梗阻的早期症状主要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腹胀、排便异常和拒食。这些表现可能提示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需及时识别以避免病情进展。
1、阵发性哭闹:
肠蠕动增强引发痉挛性腹痛是典型早期表现。婴幼儿无法表述疼痛,多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哭闹,持续数分钟后短暂缓解,间隔10-30分钟反复发作。哭闹时可能伴随蜷缩双腿、面色苍白等体征,安静期精神状态较差。这种规律性哭闹与肠管规律收缩相关,需与普通肠绞痛鉴别。
2、呕吐:
高位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早,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胆汁样黄绿色液体。低位梗阻早期呕吐不明显,但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粪臭味呕吐物。呕吐频率与梗阻程度相关,需注意观察呕吐物性状变化,频繁呕吐可能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3、腹胀:
肠道积气积液导致腹部膨隆,触诊可感觉张力增高。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或局部膨出,后期发展为全腹膨隆伴皮肤发亮。听诊肠鸣音先亢进后减弱,出现金属样高调肠鸣音提示严重梗阻。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相关,低位梗阻腹胀更显著。
4、排便异常:
完全性梗阻表现为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但早期可能仍有少量排便或排气。不完全梗阻时可见稀便或黏液便排出,易被误认为腹泻。新生儿胎粪延迟排出超过24小时需警惕先天性肠道畸形。观察尿布中排泄物性状变化有助于早期识别。
5、拒食:
因腹痛和消化道不适出现喂养困难,表现为吃奶时哭闹加剧、奶量骤减或完全拒食。长期拒食可能导致脱水征象如口唇干燥、尿量减少。需注意与普通厌食区分,肠梗阻患儿往往伴有其他典型症状组合。
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喂食或使用缓泻剂。医生可能通过腹部X线、超声或造影检查确诊。治疗期间需维持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完全性梗阻常需手术解除梗阻因素。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选择低渣易消化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高纤维及产气食物。定期监测腹部体征变化,术后需关注肠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