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剧烈瘙痒的坚硬结节,可能与昆虫叮咬、过敏反应、神经精神因素、遗传易感性及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
功能主治:对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的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钱币状皮炎和寻常型银屑病。
用法用量:以薄层涂于患处,依症状每日一至二次,并缓和地摩擦;如有需要,可用多孔绷带包扎患处,通常毋需用密封的包扎。药效欠佳者或较顽固的患者,可改用短时的密封包扎以增强疗效。对于慢性皮肤疾患(如银屑病或慢性湿疹),使用本品时不应突然停用,应交替换用润肤剂或药效较弱的另一种皮质类固醇,逐渐减少本品用药剂量。
1、病因机制
结节性痒疹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相关。昆虫叮咬是常见诱因,蚊虫、螨虫等叮咬后引发局部超敏反应。部分患者存在特应性体质,对环境中过敏原如粉尘螨、花粉等产生异常免疫应答。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可能通过神经肽释放加重瘙痒-搔抓循环。少数病例有家族聚集倾向,提示遗传因素参与。代谢紊乱如糖尿病、肝肾疾病也可能诱发皮肤异常反应。
2、典型症状
皮损初期为红色丘疹,逐渐发展为直径数毫米至厘米的半球形结节,表面粗糙伴角化过度或结痂。好发于四肢伸侧尤其小腿前侧,常呈对称分布。瘙痒程度剧烈且持续,夜间加重,搔抓后可能出现表皮剥脱、渗液或继发脓疱。病程慢性迁延,新旧皮损可同时存在,部分结节可能融合成斑块。
3、诊断方法
临床主要依据特征性皮损形态和病史进行诊断,皮肤镜检查可见表皮增生、角化过度及炎症细胞浸润。需与扁平苔藓、慢性单纯性苔藓等疾病鉴别,必要时行皮肤活检。组织病理显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伴纤维化。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诱发因素,血液检查可排除系统性疾病关联。
4、治疗措施
局部治疗首选强效糖皮质激素封包,如卤米松乳膏或丙酸氯倍他索软膏。顽固皮损可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可缓解瘙痒,严重病例短期口服泼尼松。光疗采用窄谱UVB或PUVA疗法。新型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对部分患者有效。避免搔抓至关重要,可佩戴棉质护具保护皮损。
5、日常管理
保持皮肤湿润有助于减轻瘙痒,沐浴后立即涂抹含尿素或甘油的润肤剂。选择棉质透气衣物,避免羊毛等刺激性材质。室内使用防螨床品,定期除螨。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记录饮食日记排查可能加重症状的食物。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严格监测相关指标。
结节性痒疹患者应建立长期管理意识,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洗澡水温不宜过高。均衡饮食保证维生素A、E及锌元素摄入,适量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选择温和无皂基清洁产品,避免机械摩擦刺激。瘙痒发作时可冷敷或拍打替代搔抓。定期皮肤科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方案。合并精神心理障碍者建议同步接受专业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