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液体复苏、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小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道肿瘤、肠套叠、腹外疝嵌顿等原因引起。
通过鼻胃管引流胃内容物减少肠腔压力,缓解呕吐和腹胀症状。需保持半卧位避免误吸,每日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配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恢复。
静脉补充乳酸林格液或生理盐水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监测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速度。梗阻解除前需禁食,通过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每日2000kcal以上热量摄入。
使用山莨菪碱缓解肠痉挛,头孢曲松预防肠道菌群移位感染,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出现剧烈腹痛可临时注射哌替啶,但需避免掩盖病情变化。
对单纯性肠套叠或早期肠扭转可行内镜下复位,采用结肠镜联合空气灌肠整复。术后需禁食24小时观察有无血便,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
发生肠坏死需行肠切除吻合术,广泛粘连者实施肠排列术。腹腔镜探查适用于不明原因梗阻,开腹手术可处理绞窄性疝等机械性梗阻。
恢复期从米汤、藕粉等流食开始,2周内避免高纤维及产气食物。每日餐后1小时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伤口愈合后逐步增加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术后3个月需复查肠镜评估吻合口情况,出现持续腹胀或排便异常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