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出现血块可能由尿路黏膜损伤、细菌感染、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占位、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止血处理、病因治疗等方式改善。
1、黏膜损伤:尿路感染引发炎症反应时,黏膜充血水肿易破损出血。轻微损伤表现为镜下血尿,严重者可形成血块。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避免憋尿及辛辣饮食。
2、细菌感染:大肠杆菌等致病菌侵袭尿路上皮,导致局部糜烂出血。可能伴随尿频尿急、排尿灼痛。根据尿培养结果选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磷霉素等抗生素。
3、泌尿系结石:结石摩擦尿路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常见腰腹绞痛后出现血尿。超声检查可明确结石位置,5mm以下结石可通过跳跃运动配合排石颗粒促进排出。
4、肿瘤占位:膀胱肿瘤等占位性病变表面血管破裂,可能表现为无痛性血尿伴血块。需进行膀胱镜活检明确性质,早期肿瘤可通过经尿道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
5、凝血异常:长期服用抗凝药或血液病患者凝血功能紊乱,轻微黏膜损伤即可导致血块形成。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维生素K1、氨甲环酸等药物可改善凝血状态。
出现血块需及时进行尿常规、泌尿系超声检查,急性期避免剧烈运动。建议增加蔓越莓汁、冬瓜汤等利尿食物摄入,保持每日1500ml以上饮水量。持续血尿超过24小时或伴随发热、腰痛需急诊处理,老年患者需警惕肿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