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隐血试验主要用于筛查消化道出血相关疾病,常见检测目标包括痔疮、消化道溃疡、结肠息肉、结直肠癌、胃癌等。
1、痔疮:
痔疮是直肠末端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团块,排便时摩擦可能导致微量出血。隐血试验可发现肉眼不可见的血液,但需结合肛门指检或肠镜确诊。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规律排便习惯可缓解症状,反复出血需考虑硬化剂注射治疗。
2、消化道溃疡:
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因黏膜损伤常出现间歇性出血,隐血试验呈阳性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有关。典型症状包括上腹痛、反酸,确诊需胃镜检查。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并配合抑酸药物。
3、结肠息肉:
腺瘤性息肉表面血管破裂可导致隐性出血,尤其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出血风险更高。息肉可能恶变为结直肠癌,定期筛查至关重要。结肠镜检查既能确诊又可同时切除息肉,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筛查。
4、结直肠癌:
肿瘤组织坏死或侵蚀血管会引起持续隐血阳性,常伴随排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等症状。粪便DNA检测联合肠镜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超90%。
5、胃癌:
进展期胃癌易引发出血,隐血试验可能早于明显症状出现。高风险人群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长期高盐饮食者。胃镜活检是确诊金标准,治疗需手术联合化疗。早期胃癌经内镜下切除预后良好。
建议检测前3天避免食用动物血制品、红肉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免干扰结果。持续性隐血阳性需完善胃肠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将大便隐血试验纳入年度体检项目。日常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变化,出现黑便或血便应立即就医。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控制辛辣食物、规律运动有助于维护消化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