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可通过测量体温、观察伴随症状、对比日常状态、排除环境干扰、结合病程发展等方式确定。
1、测量体温:
使用体温计测量是判断发烧的金标准。腋温超过37.3℃、口温超过37.5℃或肛温超过38℃可判定为发热。建议选择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测量前静坐15分钟,避免运动、饮食影响结果。不同测量部位正常值范围不同,需注意区分标准。
2、观察症状:
发热常伴随畏寒、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儿童可能出现面色潮红、精神萎靡,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感染性发热多伴有具体部位症状,如咳嗽提示呼吸道感染,尿频尿急提示泌尿系统感染。非感染性发热可能伴随皮疹、关节痛等免疫相关表现。
3、对比基础值:
个体正常体温存在差异,建议记录日常静息状态下的基础体温。女性排卵期体温可能升高0.3-0.5℃,剧烈运动后体温短暂上升1℃内属生理现象。若体温较个人基础值持续升高0.8℃以上,即使未达标准发热值也需警惕。
4、排除干扰:
高温环境、穿戴过多衣物、饮用热饮后测量可能造成假性发热。测量前应脱离高温环境30分钟,移除厚重衣物,避免测温前30分钟内进食热食或剧烈活动。婴幼儿哭闹可能导致体温短暂升高,需待其平静后复测。
5、病程监测:
单次测量异常需间隔1-2小时复测确认。记录体温变化曲线更有价值,稽留热持续高热、弛张热昼夜波动>1℃、间歇热周期性发热等热型对病因判断有提示作用。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39℃建议就医。
发现发热后应保持每日测量体温3-4次并记录,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室温维持在24-26℃。适量增加饮水量,选择温开水、淡盐水或稀释果汁,每日不少于2000毫升。饮食以易消化的粥类、面食为主,搭配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避免剧烈运动但可进行日常活动,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物。观察是否出现意识改变、呼吸困难、皮疹扩散等预警症状,儿童需特别注意有无抽搐前兆。退热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物理降温建议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禁用酒精擦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