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的母亲可以继续母乳喂养,需根据婴儿症状调整饮食结构、补充乳糖酶、选择低乳糖配方奶、监测生长发育、必要时就医评估。
母乳中乳糖含量相对稳定,母亲减少自身乳制品摄入对母乳乳糖浓度影响有限。建议优先观察婴儿反应,若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耐受表现,可尝试暂时限制牛奶、奶酪等高乳糖食物,增加钙质替代来源如深绿色蔬菜、豆腐。
在医生指导下,哺乳前15分钟给婴儿口服乳糖酶制剂如Lactaid、Colief、Kerulac,能分解母乳中的乳糖。需注意制剂需与母乳充分混合,避免高温破坏酶活性,使用后观察排便频率和性状变化。
混合喂养时可选用部分水解乳糖配方奶如雀巢蔼儿舒、美赞臣亲舒,乳糖含量低于常规配方。完全替代母乳需谨慎,需评估婴儿体重增长曲线,避免过早中断母乳免疫保护作用。
记录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哭闹时长,定期测量头围、身长、体重。若持续存在水样便伴体重不增,需排查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如轮状病毒感染、肠道过敏等病理因素。
当出现血便、呕吐胆汁样物、囟门凹陷等脱水体征,或生长发育曲线连续两个月低于3百分位时,需儿科医生进行还原糖试验、粪便pH值检测,排除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等罕见病。
哺乳期母亲每日需保证500kcal额外热量摄入,优先选择低乳糖高蛋白食物如鱼类、禽肉。婴儿可尝试腹部顺时针按摩缓解肠胀气,哺乳后保持竖抱姿势20分钟。定期进行丹佛发育筛查测试,关注大运动与精细动作发育里程碑。母乳喂养期间补充维生素D 400IU/日,混合喂养时根据配方奶含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