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肠内营养剂有哪些分类

2025-06-18

899次浏览

肠内营养剂主要分为整蛋白型、短肽型、氨基酸型、疾病专用型、组件型等五类。

功能主治:本品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或不愿进食足够数量的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应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主要用于: 1.厌食和其相关的疾病; -因代谢应激,如创伤或烧伤而引起的食欲不振 -神经性/精神性疾病或损伤 - 意识障碍 - 心/肺疾病的恶病质 - 癌性恶病质和肿瘤治疗的后期 - 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 2.机械性胃肠道功能紊乱; - 颌面部损伤 - 头颈部肿瘤 - 吞咽障碍 - 上消化道阻塞,如食管狭窄 3.危重疾病; - 大面积烧伤 - 创伤 - 脓毒血症 -大手术后的恢复期 4.营养不良病人的手术前喂养; 本品能用于糖尿病病人。

用法用量:口服或管饲喂养。在洁净的容器中注入500ml温开水,加入本品1听(320g),充分混合。待粉剂完全溶解后,再加温开水至1500ml,轻轻搅拌混匀。也可用所附的小匙,取9平匙,溶于50ml温开水中充分混合,待完全溶解后,加温开水至200ml以满足少量使用的要求。管饲喂养时,先置一根喂养管到胃、十二指肠或空肠上端部分。正常滴速为每小时100-125ml(开始时滴速宜慢)。一般病人,每天给予2000kcal即可满足机体对营养成份的需求。高代谢病人(烧伤、多发性创伤),每天可用到4000kcal以适应机体对能量需求的增加。对初次胃肠道喂养的病人,初始剂量最好从每天1000kcal开始,在2-3天内逐渐增加至需要量。剂量和使用方法根据病人需要,由医师处方而定。

1、整蛋白型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以完整蛋白质为主要氮源,适用于胃肠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这类制剂含有牛奶蛋白、大豆蛋白等优质蛋白,同时添加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整蛋白型营养剂口感较好,价格相对较低,常用于术前术后营养支持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使用前需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或蛋白质过敏风险。

2、短肽型

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含有部分水解的短肽链和游离氨基酸,适合胃肠消化功能受损的患者。其蛋白质分子量较小,容易被肠道吸收,减少消化负担。常见成分包括乳清蛋白水解物、麦芽糊精等。这类制剂适用于胰腺炎、短肠综合征等消化吸收障碍患者,使用时需注意渗透压可能引起的腹泻。

3、氨基酸型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剂由游离氨基酸作为氮源,完全无须消化即可吸收。适用于严重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如克罗恩病急性期、放射性肠炎等。该类型营养剂不含残渣,但口感较差且价格较高。使用时应缓慢输注以避免高渗性腹泻,长期单独使用可能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4、疾病专用型

疾病专用型肠内营养剂针对特定疾病设计,如糖尿病型、肾病型、肝病型等。糖尿病型采用缓释碳水化合物并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肾病型限制电解质和蛋白质含量;肝病型富含支链氨基酸。选择时需严格匹配患者疾病状态,错误使用可能导致代谢紊乱。

5、组件型

组件型肠内营养剂为单一营养素组件,可单独或混合使用以满足个体化需求。包括蛋白质组件、碳水化合物组件、脂肪组件、维生素矿物质组件等。这类制剂主要用于营养补充或配方调整,需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科学配比,避免营养素失衡。

选择肠内营养剂时应综合考虑患者胃肠功能、疾病状态、营养需求及耐受性。整蛋白型适合大多数胃肠功能正常者,消化功能障碍者可选择短肽型或氨基酸型。疾病专用型需严格对应适应证,组件型则用于特殊调配。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血糖、电解质等指标,初始喂养应从低浓度慢速开始逐步调整。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耐受症状时应及时咨询医师或临床营养师,必要时更换剂型或调整输注方案。储存时注意避光防潮,开封后需冷藏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