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炎手术后需重点关注切口护理、营养支持、活动管理、药物使用和并发症监测五个方面。
1、切口护理:
术后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每日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异常疼痛,遵医嘱定期更换敷料。淋浴时可用防水敷料保护切口,避免用力搓揉。若出现发热或切口渗液增多,需立即就医。切口愈合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张力增加。
2、营养支持:
术后早期需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脂易消化食物,优先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蛋清促进组织修复。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有助于伤口愈合。避免辛辣刺激、产气食物减少肠道负担。肠功能恢复前需禁食,通过静脉营养维持需求。
3、活动管理:
麻醉清醒后即可开始床上翻身活动,术后24小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逐步下床行走。早期活动可预防肠粘连和下肢静脉血栓,但需避免提重物或突然增加腹压。根据恢复情况,术后2-4周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
4、药物使用:
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完成全程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甲硝唑等广谱抗生素。疼痛管理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避免阿司匹林以防出血。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
5、并发症监测:
密切观察体温、腹痛程度及排便情况,警惕吻合口瘘、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出现持续高热、剧烈腹痛或呕血便血需紧急处理。术后2周复查血常规和影像学评估恢复情况。长期随访注意肠梗阻等迟发问题。
术后康复期需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促进机体修复。饮食上采用少食多餐原则,每日5-6餐减轻肠道负担,推荐蒸煮炖等烹调方式。可适量食用山药、小米等健脾食材,避免生冷食物刺激肠道。恢复期每周进行3-4次15-20分钟步行训练,逐步增加至30分钟。保持积极心态,通过正念呼吸缓解术后焦虑,家属应协助记录每日体温和症状变化。术后1个月内避免驾驶和重体力劳动,3个月后经评估可恢复正常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