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血液传播、间接接触感染者分泌物及医源性感染五种途径传播。健康人群可能因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接触污染物品等行为感染梅毒螺旋体。
1、性接触传播:
性传播是梅毒最主要的感染途径,约占95%以上。未使用安全套的阴道性交、肛交或口交均可导致梅毒螺旋体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破损侵入人体。多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及性工作者感染风险更高。早期梅毒患者生殖器溃疡硬下疳中含有大量病原体,传染性极强。
2、母婴垂直传播:
妊娠期梅毒孕妇可通过胎盘将病原体传给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孕妇几乎100%会发生宫内传播,可能引发流产、死胎或新生儿畸形。分娩过程中接触产道分泌物也可能造成新生儿感染。
3、血液传播:
输入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导致感染。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是重要传播方式。梅毒螺旋体在4℃冷藏血液中可存活3-4天,冷冻血浆中存活更久。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使用未灭菌器械同样存在风险。
4、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被感染者分泌物污染的毛巾、浴具、医疗器械等物品可能感染,但概率较低。梅毒螺旋体在体外干燥环境下存活时间较短,通常不超过数小时。口腔溃疡或皮肤破损时接触污染物会增加感染可能性。
5、医源性感染: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时发生职业暴露可能感染。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牙科治疗器械污染等也可造成传播。输血前未严格筛查、器官移植供体感染未被发现等特殊情况也可能导致传播。
预防梅毒需坚持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降低80%以上感染风险。避免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等个人物品,医疗美容等有创操作应选择正规机构。孕前及孕期需进行梅毒筛查,阳性者需及时治疗阻断母婴传播。日常接触如共餐、握手、泳池等不会传播梅毒,消除歧视需加强科普教育。出现可疑症状或高危行为后4-6周应到皮肤性病科进行血清学检测,早期治疗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