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壁增厚可通过超声检查、膀胱镜、尿流动力学评估等方式诊断。该症状可能与慢性炎症、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源性膀胱、放射性膀胱炎、膀胱肿瘤等因素有关。
1、慢性炎症:长期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导致膀胱黏膜反复充血水肿,形成纤维化增厚。患者常伴有尿频尿急症状,需进行尿培养明确病原体后使用左氧氟沙星、磷霉素、头孢克肟等抗生素治疗,同时增加每日饮水量。
2、膀胱梗阻:前列腺增生或尿道狭窄引起的排尿不畅会使膀胱肌层代偿性肥厚。典型表现为排尿踌躇、尿线变细,可通过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多沙唑嗪或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改善,严重者需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3、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或脊髓损伤造成的神经调节异常可导致膀胱壁肥厚。这类患者多存在尿潴留与尿失禁交替现象,需进行尿动力学检查,采用间歇导尿配合M受体阻滞剂托特罗定、索利那新治疗。
4、放射性损伤:盆腔放疗后可能引发膀胱壁水肿纤维化。患者有放疗病史伴血尿症状,治疗以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为主,必要时采用高压氧治疗促进黏膜修复。
5、肿瘤性病变:膀胱癌浸润肌层时会出现局限性增厚,常伴随无痛性肉眼血尿。确诊需依靠膀胱镜活检,治疗根据分期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或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后需规律膀胱灌注化疗。
日常应注意限制咖啡因及酒精摄入,每日饮水保持在2000ml左右。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量,排尿时采用双尿法可减少残余尿。建议每半年复查泌尿系超声,出现血尿或排尿困难加重需及时就诊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