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炎与肛周脓肿可通过发病阶段、症状表现、病因机制、治疗方式和预后差异进行区分。肛周炎多为局部软组织感染初期表现,肛周脓肿常由炎症进展形成脓腔积聚。
肛周炎属于感染早期阶段,表现为肛周皮肤及皮下组织的非化脓性炎症反应。肛周脓肿是炎症进展后的化脓性阶段,细菌感染导致局部形成包裹性脓液积聚,多由肛窦腺体感染扩散引发。
肛周炎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触诊有硬结但无波动感,可能伴随瘙痒或灼热感。肛周脓肿表现为剧烈跳痛、明显肿胀,触诊有波动感,常伴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肛周皮肤破溃流脓。
肛周炎可能与粪便刺激、卫生不良、久坐压迫等物理因素有关。肛周脓肿多与肛腺感染相关,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肛窦侵入,沿括约肌间隙扩散形成脓腔,糖尿病患者更易进展为脓肿。
肛周炎采用温水坐浴、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红霉素软膏抗感染,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肛周脓肿需切开引流排出脓液,术后配合头孢克肟、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疗,复杂性脓肿需挂线疗法防止复发。
肛周炎经规范护理3-5天可缓解,复发风险较低。肛周脓肿治疗后需定期换药1-2周,约30%患者可能发展为肛瘘,需长期随访。未及时处理的脓肿可能引发败血症或坏死性筋膜炎。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增加燕麦、红薯等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便后使用温水清洗肛周,避免用力擦拭。急性期每日2次10分钟温水坐浴可促进血液循环。出现持续疼痛或发热症状应及时至肛肠外科就诊,肛门指检和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