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可根据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病程特点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特异性皮炎和职业性湿疹五类。
以红斑、丘疹、水疱为主要特征,常伴随剧烈瘙痒和渗出倾向。皮损边界不清,易因搔抓继发感染。治疗需避免刺激,局部使用炉甘石洗剂或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渗出明显时采用硼酸溶液湿敷。
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的过渡阶段,表现为红肿减轻、鳞屑增多,渗出减少但仍有丘疹和结痂。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有关,需使用保湿霜配合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避免过度清洁。
长期反复发作导致皮肤增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明显。常见于四肢屈侧,与遗传易感性或持续刺激相关。治疗需长期使用强效激素如卤米松,配合紫外线光疗,穿棉质衣物减少摩擦。
具有遗传倾向的慢性复发性湿疹,多伴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病史。婴儿期好发于面部,成人期多见于肘窝腘窝。与FLG基因突变致皮肤屏障缺陷有关,需持续使用吡美莫司乳膏,控制环境过敏原。
因接触化学物质或物理刺激诱发,分为刺激性接触性和变应性接触性两类。表现为接触部位边界清晰的皮损,需通过斑贴试验明确致敏原,工作时佩戴防护用具,急性期口服氯雷他定抗过敏。
湿疹患者日常需选择无香料护肤品,沐浴水温不超过37℃,穿着透气衣物。饮食避免已知过敏食物如海鲜、坚果,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运动后及时清洁汗液,心理压力可能加重症状,可通过冥想缓解。皮损持续不愈或全身症状需及时皮肤科就诊,严重泛发型湿疹可能需系统性免疫抑制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