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做胶囊内镜检查是怎么操作的

2025-04-16

286次浏览

胶囊内镜检查可通过吞服胶囊内镜、实时图像传输、专业设备分析、异常部位标记、必要时二次检查等方式完成。该检查通常由消化道出血、克罗恩病、小肠肿瘤、慢性腹痛、不明原因腹泻等疾病需求引起。

1、吞服胶囊:患者需空腹8小时后吞服一粒约11mm×26mm的智能胶囊,胶囊随胃肠蠕动自然下行。检查前需拆除金属饰品,穿着专用检查服以配合信号接收。儿童或吞咽困难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送服器。

2、图像采集:胶囊内置高清摄像头以每秒2-5帧频率拍摄消化道图像,通过射频技术实时传输至腰间记录仪。检查期间可正常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或接触强磁场环境,持续工作时间约8-12小时。

3、数据回放:记录仪存储的5万张以上图像通过专业软件分析,医生采用双盲阅片模式逐帧筛查。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可自动标记出血点、溃疡等病变区域,显著提高诊断效率。

4、定位追踪:胶囊配备RFID定位系统,结合体表传感器可精确判断病灶位置。当发现可疑病变时,系统自动记录时间戳和对应肠段,为后续肠镜精查或手术提供坐标参考。

5、排出回收:胶囊通常在24-72小时内随粪便自然排出,无需特殊处理。对疑似滞留病例需进行腹部X光确认,肠梗阻患者需通过肠镜或手术取出,发生率低于1%。

检查后2小时可饮水,4小时后进食流质。建议多食用火龙果、芹菜等高纤维食物促进胶囊排出,避免骑车或搬运重物。如出现持续腹痛、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胶囊滞留超过3天需影像学复查。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