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外阴瘙痒可能由阴道炎、外阴皮肤病变、过敏反应、激素水平变化及不良卫生习惯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俗称霉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是常见病因。细菌性阴道病表现为灰白色分泌物伴鱼腥味,假丝酵母菌病以豆腐渣样白带和剧烈瘙痒为特征,滴虫性阴道炎则多见黄绿色泡沫状分泌物。确诊需通过白带常规检查,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甲硝唑、克霉唑或氟康唑等药物,同时避免性生活至痊愈。
外阴湿疹、扁平苔藓或银屑病等慢性皮肤病可导致顽固性瘙痒。湿疹多与接触过敏原有关,表现为红斑、丘疹伴渗出;扁平苔藓可见网状白斑和糜烂。需通过皮肤科专科检查确诊,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严重者需口服抗组胺药物。
卫生巾、避孕套、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临床表现为使用后突发瘙痒、灼热感,伴外阴红肿或荨麻疹样皮疹。立即停用可疑产品后用清水冲洗,局部可涂抹炉甘石洗剂,严重过敏需口服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物。
绝经后雌激素下降会导致外阴萎缩性改变,称为萎缩性阴道炎。表现为外阴干燥、灼痛及性交痛,阴道黏膜变薄苍白。可通过雌激素软膏局部补充治疗,同时建议使用pH4.0的乳酸菌阴道凝胶维持微环境平衡。
过度清洗、穿化纤内裤或久坐潮湿环境可能破坏外阴微生态。每日用温水清洗1次即可,避免使用碱性沐浴露;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经期卫生巾每2-3小时更换;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防止肠道细菌污染。
建议增加酸奶、大豆等富含益生菌和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饮食。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若瘙痒持续超过1周、伴异常分泌物或溃疡,需及时妇科就诊排除恶性病变。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控制血糖,高血糖环境易诱发真菌感染。日常可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