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是颌骨骨质及骨髓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多由细菌感染扩散引起,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牙齿松动、脓液渗出,严重者可导致病理性骨折。
1、感染途径:病原体通过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病灶侵入颌骨,或经由血行播散至骨髓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常见致病菌,需通过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林霉素、甲硝唑。
2、急性期症状:起病急骤伴高热寒战,患侧颌面部肿胀压痛明显,牙龈充血溢脓。早期需静脉输注抗生素联合局部切开引流,避免炎症扩散至邻近间隙。
3、慢性期表现:病程超过1个月可转为慢性,形成死骨和瘘管,X线显示骨质破坏与增生并存。手术清除坏死组织是主要治疗手段,必要时行死骨切除术或颌骨部分切除术。
4、全身影响:长期炎症导致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消耗状态,需加强营养支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蛋奶,配合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必要时输注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
5、并发症防控:下颌骨病理性骨折需颌间固定,上颌骨感染可能波及眼眶或颅底。康复期避免咀嚼硬物,定期口腔检查预防复发,建议每半年进行全景片评估骨质愈合情况。
日常保持口腔卫生可降低发病风险,使用含氟牙膏与牙线清洁,每年洗牙清除菌斑。急性期选择流质饮食如米汤、果蔬汁,恢复期逐步增加软食锻炼咬合功能。适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骨质负担。出现牙齿持续疼痛或面部肿胀应及时就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颌骨畸形或咬合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