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血小板过低是什么病

2025-05-27

205次浏览

血小板过低血小板减少症可能由骨髓生成不足、免疫性破坏、脾功能亢进、药物副作用、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骨髓生成不足: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是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这类疾病会导致巨核细胞分化受阻,血小板生成减少。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免疫抑制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控制白血病进展,严重时需输注血小板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2、免疫性破坏: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典型的免疫介导疾病,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被过度破坏。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鼻出血等症状。一线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免疫球蛋白,难治性病例可考虑脾切除术或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3、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血吸虫病等引起的脾脏肿大会导致血小板在脾内滞留增加。患者常伴脾区不适、全血细胞减少。治疗需处理原发病,严重脾亢可行脾动脉栓塞或脾切除术,术后血小板水平多能显著回升。

4、药物副作用:

肝素、化疗药、抗生素如磺胺类等药物可能通过免疫机制或直接毒性抑制血小板。表现为用药后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停药后多可恢复。临床需及时识别致敏药物,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血小板输注支持。

5、病毒感染:

登革热、EB病毒等感染可诱发血小板减少,机制包括病毒直接破坏、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患者多有发热、出血倾向等感染表现。治疗以抗病毒和对症为主,重症需输注血小板,多数病例随感染控制自行缓解。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饮食选择易消化、富含维生素C和K的食物如猕猴桃、菠菜,避免过硬或过热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出现头痛、呕血等严重出血表现需立即就医。建议穿着宽松衣物防止皮肤摩擦,女性患者月经期需加强观察出血量。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