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排便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腹部按摩、补充益生菌、增加运动量、药物干预等方式改善。排便困难可能由母乳不足、辅食添加不当、肠道菌群失衡、运动缺乏、先天性巨结肠等原因引起。
1、饮食调整:母乳喂养不足或配方奶冲泡过浓会导致粪便干结。增加母乳喂养频率,6月龄以上婴儿可添加西梅泥、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辅食。避免过早引入淀粉类食物,每日饮水量需达到每公斤体重100-150ml。
功能主治:用于便秘。
用法用量:将容器顶端拧开,涂以少许开塞露润滑管口,缓慢插入肛门,然后将药液挤入直肠内,成人一次1支,儿童一次0.5支。
2、腹部按摩:肠道蠕动功能未完善是常见生理因素。餐后1小时以脐周为中心顺时针按摩,配合屈腿运动促进肠蠕动。按摩力度需轻柔,每次持续5-10分钟,每日3-4次,注意避开刚进食后的饱腹状态。
3、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引发功能性便秘。选择婴幼儿专用益生菌如双歧杆菌BB-12、鼠李糖乳杆菌LGG,连续补充2-4周。母乳中含有的低聚糖是天然益生元,可促进有益菌定植。
4、运动干预:活动量不足延缓结肠传输。清醒时多进行俯卧、翻身等大运动,每天累计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被动操如蹬自行车动作每次10-15组,每日3次,运动后30分钟内易产生便意。
5、药物处理:顽固性便秘需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乳果糖、聚乙二醇4000等渗透性泻药安全有效,开塞露仅作为应急使用。出现腹胀呕吐、体重不增需排查先天性巨结肠或甲状腺功能减退。
保证每日足够液体摄入,6月龄前母乳喂养者无需额外补水。适当进行主被动运动结合,建立固定排便习惯。持续3天未排便或伴随哭闹拒食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可能。注意观察粪便性状,羊粪样硬便提示需要调整饮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