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可能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应激反应、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严重时可出现便血症状。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原体侵袭肠黏膜时,可能造成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伴随水样腹泻每日10次以上,粪便隐血试验阳性需警惕。
沙门氏菌或志贺菌感染可导致结肠黏膜充血糜烂,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电子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弥漫性出血点。
炎症介质使肠壁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形成血便。出血量少时呈暗红色,大量出血需排除肠系膜血管栓塞等急症。
严重呕吐导致贲门黏膜撕裂,血液经消化道排出可呈柏油样便。胃镜检查可见Mallory-Weiss撕裂伤。
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时,便血可能持续存在。需进行钙卫蛋白检测鉴别功能性肠病。
发病期间建议采用低渣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奶制品及高纤维食物。便血超过24小时或伴随晕厥、血压下降时,需立即静脉补液并完善血红蛋白检测。恢复期可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调节菌群,出血量较大者需使用凝血酶冻干粉或云南白药胶囊止血。每日监测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必要时行胶囊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