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上起水泡可能由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天疱疮、汗疱疹等疾病引起。
1、单纯疱疹:
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常见于口周或生殖器周围。初期表现为局部灼热感,随后出现簇集性小水泡,破溃后形成糜烂面。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时易复发。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同时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
2、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所致,沿神经节分布的单侧带状水泡是特征表现,常伴剧烈神经痛。中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高发,早期使用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疼痛明显时可联合普瑞巴林等神经镇痛药物。
3、接触性皮炎:
皮肤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后出现的局部炎症反应,如毒藤、镍金属、洗涤剂等。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水泡,伴瘙痒或刺痛。需立即脱离致敏原,外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严重者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
4、天疱疮: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因抗体攻击皮肤黏附分子导致表皮松解。特征为松弛易破的大水泡,尼氏征阳性。寻常型天疱疮好发于口腔黏膜和躯干,需系统使用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可用于难治性病例。
5、汗疱疹:
手足对称分布的深在性小水泡,与多汗、精神压力或金属过敏有关。水泡干涸后形成领圈状脱屑,反复发作。治疗需避免过度清洗,局部使用尿素软膏或弱效糖皮质激素,严重者可短期口服泼尼松。
出现水泡后应避免抓挠以防感染,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有助于皮肤修复。若水泡范围扩大、伴随发热或脓性分泌物,或发生在眼周、会阴等特殊部位,需及时就医排查严重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日常注意记录可疑接触史,长期反复发作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和免疫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