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湿疹可通过保湿护理、抗炎治疗、免疫调节、环境控制和心理干预等方式改善。慢性湿疹通常由皮肤屏障受损、过敏原刺激、免疫异常、微生物感染和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皮肤屏障功能破坏是慢性湿疹的核心诱因。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或尿素成分的保湿霜,避免过度清洁。燕麦浴可缓解干燥瘙痒,衣物选择纯棉材质减少摩擦刺激。
尘螨、花粉等过敏原会持续激发免疫反应。定期清洗床品并使用防螨罩,室内湿度保持在50%左右。斑贴试验可帮助识别特定过敏原,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
Th2细胞过度活化导致IL-4、IL-13等细胞因子异常分泌。中重度患者可选用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严重时需口服环孢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会加重皮肤炎症。出现渗液结痂时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合并疱疹病毒感染时需口服阿昔洛韦。日常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FLG基因突变导致丝聚蛋白合成障碍。这类患者需终身加强皮肤护理,冬季使用凡士林厚涂。合并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时需同步治疗共病。
慢性湿疹患者需建立长期管理计划,每日记录饮食、接触物与症状变化。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减轻炎症,游泳等低强度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急性发作期避免辛辣食物和酒精刺激,睡眠时佩戴棉质手套防止无意识搔抓。病程超过6个月需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