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可能由肠道蠕动异常、病毒感染、肠道息肉、肠道肿瘤、先天性解剖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手术复位、抗生素治疗、补液支持、肠切除吻合等方式治疗。
婴幼儿肠道发育不完善时,回盲部肠管易因蠕动节律紊乱套入相邻肠腔。早期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可通过腹部按摩、温水灌肠等物理方法促进肠管复位。
轮状病毒或腺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导致回肠末端套入结肠。多伴有发热、呕吐症状,需静脉补充电解质,必要时使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幼年性息肉作为肠套叠诱因占儿童病例15%,息肉被肠蠕动推动形成套叠起点。典型症状为腹部包块与血便,需通过结肠镜摘除息肉或行肠段切除术。
成人肠套叠50%与肠道肿瘤相关,肿瘤组织破坏正常蠕动形成套叠点。常见淋巴瘤或腺癌,表现为体重下降与肠梗阻,需进行肿瘤根治术联合化疗。
梅克尔憩室或肠旋转不良等先天畸形可改变肠道力学结构。儿童期可能出现反复套叠,需手术切除憩室或行Ladd's手术矫正旋转不良。
肠套叠患者恢复期需采用低渣饮食如米粥、蒸蛋,避免粗纤维食物刺激肠道。术后6周内限制跑跳等剧烈运动,定期超声复查肠管吻合情况。观察排便性状变化,出现持续腹胀需及时复诊排除复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