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在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可通过典型症状初步判断。若排便时肛门有肿物脱出且可自行回纳或需手动复位,伴随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感,需警惕脱肛可能。
一、轻度脱肛黏膜脱垂:
排便时直肠黏膜层外翻脱出肛门,长度小于3厘米,呈放射状皱襞,便后能自行缩回。可能伴有肛门潮湿瘙痒、少量黏液渗出。此阶段可通过提肛锻炼改善盆底肌功能,避免久蹲久坐,保持规律排便。
二、中度脱肛全层脱垂:
直肠壁全层脱出呈圆锥形,长度3-8厘米,表面可见环状皱襞,需用手托回。常合并肛门括约肌松弛,出现肛门失禁、出血等症状。可能与长期腹压增高如慢性咳嗽、盆底肌薄弱等因素有关。建议使用硬化剂注射治疗配合生物反馈训练。
三、重度脱肛嵌顿脱垂:
脱出肠管超过8厘米无法复位,发生充血水肿甚至坏死,伴随剧烈疼痛、发热等急症表现。此类情况需立即就医处理,可能需行Altemeier手术或Delorme手术等修复术式。
日常需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量每日25-30克,推荐食用燕麦、火龙果等软化粪便;避免搬运重物等增加腹压行为;每日进行凯格尔运动3组,每组收缩肛门10-15秒;便后可用温水清洁肛门,合并出血时需使用医用肛周护理垫。若脱出物持续增大或出现嵌顿,需及时至肛肠外科就诊评估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