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腹腔引流、手术清创等方式治疗。腹膜炎通常由消化道穿孔、腹腔感染、术后并发症、外伤、内脏器官炎症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感染是腹膜炎的主要病因,临床常用头孢曲松、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药物选择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调整,疗程通常持续7-14天。对于轻症患者,单纯抗生素治疗可能避免手术干预。
2、腹腔引流:
局部脓液积聚时需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适用于局限性腹膜炎或身体状况不耐受手术者。引流可减少毒素吸收,配合抗生素提高疗效。每日需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引流管通常保留3-5天。
3、手术清创:
弥漫性腹膜炎或存在脏器穿孔时需急诊手术,包括穿孔修补术、坏死组织清除术等。手术能彻底清除感染灶,减少全身炎症反应。术后需留置腹腔引流管,重症患者可能需多次清创手术。
4、病因处理:
继发性腹膜炎需处理原发病灶,如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结核性腹膜炎需规范抗结核治疗,自身免疫性腹膜炎需免疫调节。病因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改善长期预后。
5、支持治疗:
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重症患者需监护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或血液净化治疗。支持治疗为手术或药物干预创造有利条件。
腹膜炎患者恢复期建议低脂易消化饮食,逐步增加鱼肉、蒸蛋等优质蛋白摄入;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促进肠蠕动,避免剧烈运动;术后患者需定期换药观察切口,2周内避免提重物。出现持续发热、腹痛加重或引流异常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