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通过黄体酮、炔雌醇环丙孕酮、氨甲环酸等药物调节,严重者需诊刮术或子宫内膜切除术。该病可能与内分泌紊乱、子宫内膜病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症状。
1、黄体酮:孕激素类药物能调节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适用于无排卵性功血。口服微粒化黄体酮或地屈孕酮10-14天,形成药物性刮宫效应。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乳房胀痛为常见不良反应。
2、炔雌醇环丙孕酮:短效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稳定内膜,适合生育年龄患者。每周期连续服用21天,可同步调整月经周期。需警惕血栓风险,高血压患者禁用。
3、氨甲环酸:抗纤溶药物减少出血量,急性大出血时静脉滴注3-5天。口服制剂用于经量过多者,常见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类药物抑制卵巢功能,用于顽固性出血。亮丙瑞林每月皮下注射,可致低雌激素状态,联合反向添加疗法减轻潮热症状。
5、左炔诺孕酮宫内系统:宫内缓释装置局部释放孕激素,减少经量90%以上。适合长期管理患者,需专业医生放置。常见副作用为不规则点滴出血。
日常可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预防贫血,适度快走、瑜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出血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外阴清洁,记录出血日历帮助医生评估疗效。药物治疗3个月无效需复查超声排除器质性疾病,绝经过渡期患者应加强子宫内膜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