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因乳糖酶缺乏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摄入乳制品后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乳糖不耐受可能由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肠道菌群失衡、年龄增长及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出生时即缺乏乳糖酶,无法分解乳糖。这类患者需终身避免乳制品摄入,否则会出现严重的腹泻、脱水等症状。治疗上以无乳糖饮食为主,必要时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由肠道疾病如肠炎、克罗恩病等引起,导致乳糖酶暂时性减少。患者常伴有原发病症状,如腹痛、发热等。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待肠道功能恢复后乳糖酶活性可能逐步改善。
3、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菌群失衡会影响乳糖的分解吸收,导致乳糖不耐受症状。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都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可通过补充益生菌、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改善。
4、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乳糖酶活性会自然下降,这是最常见的乳糖不耐受类型。症状多表现为轻度腹胀、排气增多。建议选择低乳糖奶制品或配合乳糖酶补充剂食用。
5、遗传因素:
某些人种如亚洲人、非洲人乳糖酶活性随年龄下降更明显,这与基因多态性有关。这类人群应注意观察自身对乳制品的耐受程度,适当调整摄入量。
乳糖不耐受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管理,可选择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替代鲜奶,这类食品中乳糖含量较低。同时要保证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可通过食用深绿色蔬菜、豆制品、鱼类等补充。运动方面建议进行适度的负重运动促进钙质吸收,如散步、慢跑等。症状严重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