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干呕可能由饮食不当、妊娠反应、胃肠疾病、药物副作用、前庭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
1、饮食不当:
过量进食、食用变质食物或高脂饮食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胃部不适。胃酸分泌异常或胃排空延迟会导致恶心感,伴随腹胀、嗳气等症状。调整饮食结构、少量多餐可缓解症状,严重时需排查是否存在食物中毒。
2、妊娠反应:
孕早期激素水平变化会刺激呕吐中枢,约50%-80%孕妇出现晨起恶心干呕。症状多始于妊娠第6周,通常伴随乳房胀痛、疲劳等表现。建议分次进食苏打饼干等碱性食物,若出现剧烈呕吐需警惕妊娠剧吐。
3、胃肠疾病:
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胃酸刺激引发反射性恶心。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胃动力障碍时,常伴随上腹痛、反酸等症状。需通过胃镜明确诊断,常用药物包括铝碳酸镁、雷贝拉唑等胃黏膜保护剂。
4、药物副作用:
抗生素、化疗药物等可能直接刺激胃肠黏膜或影响中枢神经递质。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胃黏膜防御能力。用药期间出现持续呕吐需评估是否调整剂量,必要时联用多潘立酮等止吐药。
5、前庭功能障碍:
耳石症、梅尼埃病等内耳疾病会通过前庭神经传导异常信号,导致眩晕伴恶心。发作时可能出现眼球震颤、平衡失调等特征表现。可通过耳石复位术或倍他司汀等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治疗。
日常建议保持饮食清淡,避免空腹摄入咖啡因或酸性食物。持续性干呕超过48小时,或伴随呕血、意识障碍等症状时需急诊处理。脱水患者可少量饮用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呕吐后30分钟内避免平卧以防误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