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感染可通过保持个人卫生、规范医疗操作、合理营养支持、监测感染征象、及时医疗干预等方式预防。该病症通常由细菌入侵、产道损伤、免疫力低下、医疗操作污染、贫血等因素引起。
1、清洁护理:分娩后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从前向后擦拭避免肛周污染。恶露期间每2-3小时更换卫生巾,选择纯棉透气内裤。会阴侧切伤口可用0.1%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排便后需立即清洁。
2、无菌操作: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产房空气菌落数应≤200CFU/m³。助产士接触产妇前需进行七步洗手法,器械包需达到灭菌水平。阴道检查次数控制在每日≤2次,破膜后12小时内结束分娩。
3、营养支持:每日摄入优质蛋白90-100g,优先选择鲫鱼汤、蒸蛋羹等易消化食物。血红素铁摄入量需达30mg/日,可通过进食猪肝、鸭血补充。维生素C每日补充200mg促进铁吸收,推荐猕猴桃、鲜枣等水果。
4、感染监测:每日测量体温4次,超过38℃持续24小时需警惕。观察恶露颜色变化,脓性分泌物或腐臭味提示感染。会阴伤口出现红肿热痛或异常渗液时,需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5、医疗干预:确诊感染后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头孢曲松、克林霉素、甲硝唑为常用组合。盆腔脓肿需行经腹引流术或后穹窿切开术,严重子宫感染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预防产褥感染需建立多重防护体系,产后6周内避免盆浴及性生活,坚持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哺乳期母亲出现发热症状时应暂停母乳喂养,及时进行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测。保持居室每日通风2次,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循环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