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绒毛状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结直肠良性肿瘤,属于腺瘤性息肉的一种亚型,具有较高的恶变潜能。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高脂饮食、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通常表现为便血、黏液便、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等。
1、病理特征:直肠绒毛状腺瘤由分支状绒毛结构组成,表面覆盖分泌黏液的上皮细胞。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排列拥挤、核深染等异型性改变,属于癌前病变。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恶变率可达30%-50%,需通过肠镜活检明确诊断。
2、典型症状: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便中带血或黏液,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部分患者出现里急后重感、腹泻与便秘交替等排便习惯改变,严重者可导致贫血或肠梗阻。
3、高危因素:长期高动物脂肪低纤维饮食可增加发病风险。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病率较常人高3-5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更易多发,5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肠镜筛查。
4、诊断方法:结肠镜检查是金标准,能直观观察肿瘤形态、范围并取活检。超声内镜可判断浸润深度,CT仿真肠镜适用于不能耐受普通肠镜检查者。粪便潜血试验可作为初筛手段。
5、治疗原则:小于2厘米的腺瘤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分片切除术EPMR。广基型或疑似癌变者需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或经腹直肠前切除术。术后每3年需复查肠镜监测复发。
日常饮食应增加全谷物、十字花科蔬菜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保持BMI在18.5-23.9之间。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随访,出现持续腹痛或便血症状应立即就医复查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