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可通过测量体温、观察伴随症状、评估环境因素、排除生理性波动、结合体征变化等方式辨别。发热通常由感染性疾病、免疫反应、代谢异常、中枢调节紊乱、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
1、测体温:腋温≥37.3℃或口温≥37.5℃提示发热,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每日测量三次。测量前避免饮热水、剧烈运动等干扰因素,不同时段体温波动>1℃需警惕病理性发热。
2、查症状:感染性发热多伴寒战、头痛,免疫性发热常见关节痛、皮疹。病毒性感染多呈弛张热,细菌感染易现稽留热,体温骤升伴意识改变需紧急就医。
3、排干扰:高温环境、经前期、剧烈运动可致体温暂时升高0.5℃。更年期潮热表现为阵发性面红出汗,这些生理性体温变化通常2小时内自行恢复。
4、观体征:发热患者常见心率增快每升高1℃心率增加10次/分、呼吸急促、面色潮红。婴幼儿可能出现嗜睡拒食,老年人可表现为淡漠乏力等非典型症状。
5、辨类型:间歇热见于疟疾,波状热提示布氏杆菌病,不规则热多与结核相关。肿瘤热通常不超过38.5℃,药物热多在用药后7-10天出现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日常需保持每天2000ml饮水,选择冬瓜汤、绿豆粥等清热食材。体温超过38.5℃可物理降温,用32-34℃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擦浴。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抽搐、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立即前往感染科或急诊就诊,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检测。恢复期建议每周3次快走、瑜伽等适度运动,增强体温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