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不治疗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出现肛门疼痛、出血、感染、贫血、血栓形成等后果。痔疮可通过温水坐浴、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硬化剂注射、手术切除等方式改善。痔疮通常由久坐、便秘、妊娠、静脉曲张、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
1、肛门疼痛:痔疮长期不治疗可能导致痔核增大,排便时摩擦加重,引发持续性肛门疼痛。痔核脱出后无法回纳形成嵌顿,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疼痛加剧。日常可采取温水坐浴缓解,水温控制在40℃左右,每次15分钟。
2、反复出血:内痔黏膜破损会导致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长期失血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出血量较大时需及时就医,药物可选择地奥司明、痔疮栓、复方角菜酸酯等改善静脉回流。
3、局部感染:痔核表面破损后容易滋生细菌,出现肛门潮湿、瘙痒、分泌物增多。感染严重时可能形成肛周脓肿,需配合抗生素治疗。保持肛门清洁干燥,排便后使用柔软纸巾擦拭。
4、血栓形成:外痔静脉丛形成血栓时,肛门边缘出现紫黑色硬结,伴随剧烈触痛。急性期可外敷硫酸镁溶液,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血栓较大时需手术切除,常见术式包括血栓剥离术、痔动脉结扎术。
5、生活质量下降:长期痔疮会导致患者恐惧排便,形成恶性循环。痔核脱出影响日常行走和久坐,严重者可能出现焦虑情绪。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火龙果、燕麦、芹菜等高纤维食物摄入,每日饮水量不低于1500毫升。适度进行提肛运动,每次收缩肛门3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排便困难、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到肛肠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