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呈水样喷射状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调整饮食、腹部保暖、服用止泻药物、就医检查等方式治疗。腹泻通常由饮食不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肠道炎症、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补液防脱水:
水样便易导致电解质紊乱,需立即补充含钠钾的补液盐溶液。每排泄一次水样便饮用200ml补液盐,可选用口服补液盐Ⅲ或自制糖盐水。儿童需采用少量多次喂服方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腹泻。
2、饮食调整:
暂停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选择低渣易消化的白粥、软面条、苹果泥等。烹饪时减少油脂用量,采用蒸煮方式处理食材。腹泻缓解后逐渐添加蒸蛋、土豆泥等半流质食物,恢复期避免生冷辛辣刺激。
3、腹部保暖:
肠道受凉会加剧蠕动异常,使用热水袋热敷脐周部位,温度控制在50℃以下。睡眠时穿戴棉质腹围,避免空调冷风直吹腹部。按摩时按顺时针方向轻揉腹部,配合生姜片贴敷神阙穴缓解肠痉挛。
4、药物干预: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双歧杆菌调节菌群平衡,洛哌丁胺抑制肠道过度蠕动。细菌性腹泻需配合诺氟沙星等抗生素,病毒性腹泻禁用抗生素。服药需间隔2小时以上,蒙脱石散应空腹服用。
5、病因排查:
持续48小时以上水样便需化验便常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适用于婴幼儿。伴随发热、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警惕霍乱弧菌感染。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应激性水泻,需进行肠镜检查排除器质病变。
急性期每日摄入不少于2000ml温水,恢复期适量补充含钾的香蕉、橙汁。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脱水,如厕后使用温水清洁肛周预防皮肤糜烂。慢性腹泻患者建议记录饮食日志,排查牛奶蛋白过敏或乳糖不耐受等诱因。外出就餐选择彻底煮熟的食物,生鲜食品需在-18℃以下冷冻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