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牙期可通过佩戴活动矫治器、功能矫治器、序列拔牙、口腔肌功能训练、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替牙期矫正需考虑乳恒牙替换规律、颌骨发育潜力、错颌类型、口腔习惯、遗传因素等条件。
适用于简单牙列拥挤或间隙问题,利用可摘戴装置轻微移动牙齿。常见Hawley保持器、斜面导板矫治器等,每天佩戴12小时以上,需配合舌肌训练。
针对颌骨发育异常,如Twin-block矫治器可引导下颌前伸。最佳干预时间为8-11岁生长高峰期,需配合咀嚼肌训练避免复发。
对严重拥挤病例按计划拔除乳牙,为恒牙萌出创造空间。需通过全景片评估牙胚位置,常见拔除上颌乳尖牙或第一乳磨牙。
纠正异常吞咽、口呼吸等习惯,采用吹笛子训练改善唇闭合,每天练习3组吹气球增强颊肌力量,持续6个月可见效果。
每3-6个月拍摄曲面断层片评估恒牙胚发育,结合牙模分析决定后续方案。约30%病例需待恒牙列完成后再进行固定矫治。
替牙期矫正期间建议增加牛奶、奶酪等钙质摄入,避免啃咬硬物造成矫治器损坏。每天使用冲牙器清洁牙缝,配合转舌操预防舌习惯复发。早期干预可降低二期矫治难度,但需严格遵循正畸医师制定的复诊计划,及时调整方案适应颌骨生长变化。对于骨性Ⅲ类错颌等复杂病例,12岁后可能需联合正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