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准分子激光手术的风险

2025-05-28

342次浏览

准分子激光手术LASIK/PRK总体安全性较高,但存在角膜瓣异常、干眼症、眩光、视力回退、感染等风险。

1、角膜瓣异常:

功能主治:干燥综合征,斯.约二氏综合征,干眼综合征等内因性疾患;手术后、药物性、外伤、佩戴隐形眼镜等外因性疾患。

用法用量:一般一次1滴,1天滴眼5~6次,可根据症状适当增减。一般使用0.1%浓度的玻璃酸...

术中制作角膜瓣时可能出现瓣移位、不完全瓣或游离瓣,发生率约1%-2%。机械板层刀制瓣风险高于飞秒激光。轻度异常可通过复位处理,严重者需暂停手术或联合角膜移植治疗。术前需通过角膜地形图评估角膜曲率与厚度。

2、干眼症:

术后3-6个月内约30%患者出现眼干、异物感,与术中切断角膜神经有关。多数通过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缓解,严重者可考虑泪小点栓塞术。术前存在睑板腺功能障碍者风险更高,需提前干预。

3、夜间眩光:

约15%-20%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光晕、星爆现象,与瞳孔直径大于光学区或高阶像差相关。多数6个月内逐渐适应,严重者需佩戴防眩光眼镜或进行波前像差引导的二次手术。暗环境下瞳孔超过7毫米者需谨慎评估。

4、视力回退:

高度近视患者术后5年内约有5%-10%出现50度以上回退,与角膜上皮重塑或遗传因素有关。可通过加强用眼卫生延缓进展,显著回退需行增效手术。术前近视超过1000度者建议选择ICL植入术。

5、感染性角膜炎:

发生率低于0.1%,但可能造成角膜瘢痕。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病原体。术后需严格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出现眼痛、脓性分泌物需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及隐形眼镜佩戴者风险较高。

术后需遵医嘱使用氟米龙等激素滴眼液控制炎症,避免揉眼及游泳1个月。建议补充维生素A、Omega-3脂肪酸促进角膜修复,使用防蓝光眼镜减少电子屏幕刺激。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需定期复查角膜地形图与眼压,从事对抗性运动者应佩戴防护镜。术前充分评估职业需求与用眼习惯,飞行员、拳击运动员等特殊职业需谨慎选择手术时机。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