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炎症、物理化学刺激、免疫异常及放射性损伤等原因引起。
1、感染性因素: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是直肠炎的常见诱因。志贺菌、沙门氏菌等肠道致病菌可直接损伤直肠黏膜;阿米巴原虫感染可导致阿米巴性直肠炎;单纯疱疹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性直肠炎常伴随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需通过粪便培养或病原学检测确诊。
2、非感染性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可累及直肠,表现为持续性黏膜炎症。这类疾病与遗传易感性相关,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典型症状包括反复腹痛、血便及体重下降。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糜烂或溃疡形成。
3、物理化学刺激:
长期便秘导致的粪便机械性摩擦、滥用泻药或灌肠剂、辛辣食物刺激等均可引发直肠黏膜损伤。部分患者因肛门直肠手术后局部创伤出现炎症反应。此类直肠炎症状较轻,多表现为肛门灼痛或排便不适,去除诱因后多可缓解。
4、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累及直肠血管,引发缺血性炎症。放疗后并发的放射性直肠炎也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这类患者除直肠症状外,往往伴有其他系统表现,需通过免疫学检查及病史综合判断。
5、放射性损伤:
盆腔肿瘤放疗后,电离辐射会导致直肠黏膜细胞DNA损伤,常在治疗后数周至数月出现放射性直肠炎。临床表现为便血、腹泻及里急后重,严重者可发生肠腔狭窄。内镜下可见黏膜脆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等特征性改变。
直肠炎患者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保持排便通畅。急性期可选用低渣饮食减轻肠道负担,适量补充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建议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以改善肠道蠕动功能,同时需严格遵医嘱完成药物治疗疗程,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出现持续便血、消瘦或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