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咬合创伤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2025-05-24

167次浏览

咬合创伤可通过调整咬合关系、修复牙齿缺损、佩戴咬合垫、矫正牙齿排列、定期口腔检查等方式预防。

1、调整咬合关系:

咬合创伤常由上下颌牙齿接触异常引起。通过调磨过高牙尖或修复牙体缺损,可减少局部咬合力集中。牙科医生使用咬合纸检测早接触点,选择性调磨可改善力分布。对于严重错颌畸形,可能需要正畸或修复治疗重建正常咬合。

2、修复牙齿缺损:

缺失牙或严重磨耗牙会导致邻牙移位及对颌牙过度萌出,破坏咬合平衡。及时采用嵌体、全冠或种植牙修复缺损,能恢复牙齿解剖形态和垂直高度。修复体需精确匹配对颌牙的咬合面形态,避免修复后产生新的咬合干扰。

3、佩戴咬合垫:

夜磨牙症患者建议佩戴软质咬合垫,缓冲异常咬合力。定制式咬合垫能覆盖整个牙弓,厚度约2-3毫米,通过分散压力保护牙周组织。白天有紧咬牙习惯者可尝试行为认知疗法,配合使用提醒装置减少无意识咬合行为。

4、矫正牙齿排列:

牙齿拥挤、反颌等错颌畸形易导致个别牙早接触。青少年期可采用固定矫治器排齐牙列,成人可选择隐形矫治。矫正后需长期佩戴保持器防止复发。对于骨性错颌,可能需要正颌手术联合正畸治疗实现功能性与美观性咬合。

5、定期口腔检查:

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专业口腔检查,通过视诊、探诊和影像学评估咬合状态。全景片可观察全口牙根及牙槽骨情况,咬合力分析仪能定量检测各牙位受力。早期发现咬合异常可及时干预,避免发展为牙周炎、牙根吸收等继发损害。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用牙开瓶盖、咬硬物等不良习惯,减少牙齿承受异常咬合力。均衡摄入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牙槽骨密度。有磨牙症状者睡前可进行面部肌肉放松训练,如热敷咬肌区域或做张口练习。出现牙齿松动、咀嚼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孕妇及更年期女性因激素变化易出现牙周问题,需加强咬合监测。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