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骨质疏松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包括药物、营养和生活方式调整。
1. 基础治疗与营养补充:
钙和维生素D是骨骼健康的基础营养素。每日钙摄入量建议达到1000-1200毫克,可通过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食物补充。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每日建议补充800-1000国际单位,适当晒太阳也有助于体内合成。蛋白质摄入需适量,过量可能增加钙流失风险。
2. 药物治疗方案:
抗骨吸收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质流失。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可刺激新骨生成,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对绝经后女性有益。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血钙水平。
3. 运动康复干预:
负重运动如快走、跳舞能刺激骨形成,每周建议3-5次,每次30分钟。抗阻训练通过肌肉收缩间接强化骨骼,可使用弹力带或轻量器械。平衡训练如太极拳可降低跌倒风险,适合老年患者。运动强度需循序渐进,避免剧烈扭转或冲击性动作。
骨质疏松患者需建立长期管理意识,戒烟限酒避免加速骨流失。居家环境应消除绊倒隐患,浴室加装防滑垫。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跟踪疗效,关注身高变化预防椎体骨折。春季和秋季可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冬季适当增加补充剂量。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时需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保持规律作息和乐观心态对疾病康复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