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的临床表现可能由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剧烈运动、发热、体位性蛋白尿等因素引起。
1、肾小球损伤: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异常导致大分子蛋白漏出,表现为泡沫尿、水肿。需完善尿蛋白定量及肾脏病理检查,治疗包括ACEI类药物如贝那普利、ARB类药物如缬沙坦及免疫抑制剂。
2、肾小管病变:近端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致小分子蛋白尿,常伴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病因排查需检测尿β2微球蛋白,干预手段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原发病如间质性肾炎。
3、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后出现一过性蛋白尿,与肾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建议24小时后复查尿常规,避免过度运动诱发假阳性结果。
4、发热性蛋白尿:体温升高导致肾血管通透性增加,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体温恢复正常后蛋白尿自行消失,需监测是否持续超过72小时。
5、体位性蛋白尿:直立时出现卧位消失,与肾静脉受压相关。青少年多见,需行直立试验鉴别,每日蛋白质排泄量通常<1g。
日常需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0.8-1g/kg,优选鱼肉、蛋清等优质蛋白。适度进行太极拳、游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定期监测血压及肾功能指标,夜间排尿后保持左侧卧位可改善肾静脉回流。出现持续泡沫尿或晨起眼睑水肿应及时进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