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耐药现象。耐药性通常与肿瘤细胞基因突变、药物靶点改变或信号通路代偿激活等因素相关。
1、原发性耐药与继发性耐药:
原发性耐药指用药初期即无反应,可能与患者基因背景或肿瘤异质性有关。继发性耐药多在治疗6-12个月后出现,常见于EGFR、ALK等靶点突变导致的药物结合位点结构改变。例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吉非替尼后,约半数会出现T790M突变引发耐药。
2、耐药机制与应对策略:
肿瘤细胞可通过激活旁路信号通路如MET扩增、表型转换上皮-间质转化或药物外排泵过表达等方式产生耐药。临床应对策略包括换用新一代靶向药如奥希替尼针对T790M突变、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或采用间歇给药方案延缓耐药。
患者需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和液体活检监测耐药突变,治疗期间保持均衡营养摄入,适当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以增强机体耐受性。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或病灶相关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复诊评估。心理支持对维持治疗信心尤为重要,可通过正念训练或加入病友互助小组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