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吸收可通过口腔卫生维护、咬合调整、骨增量手术、药物治疗、种植修复等方式治疗。牙槽骨吸收通常由牙周炎、创伤性咬合、骨质疏松、牙齿缺失、全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口腔卫生:牙菌斑堆积是牙周炎的主要诱因,长期炎症刺激导致牙槽骨破坏。每日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每半年接受一次超声洁治,可有效控制菌斑生物膜。含氯己定漱口水能辅助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致病菌繁殖。
2、咬合调整:异常咬合接触会造成局部骨组织持续性机械损伤。通过调磨早接触点、制作咬合板分散咬合力,严重者需正畸治疗重建正常咬合关系。夜间磨牙患者需佩戴颌垫减少牙齿非功能性磨损。
3、骨增量术:对于重度骨缺损可采用引导骨再生术,植入Bio-Oss骨粉与胶原膜形成骨修复空间。上颌窦底提升术通过侧壁开窗或穿牙槽嵴顶入路植入人工骨材料,为种植体提供足够骨量支持。
4、药物干预:口服四环素类抗生素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局部应用米诺环素软膏控制牙周袋内感染。双膦酸盐药物可延缓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吸收进程,但需警惕颌骨坏死风险。
5、种植修复:骨结合完成后采用即刻负重或延期负重方案,All-on-4技术利用倾斜种植体避开骨缺损区。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能精准控制植入位置,避免损伤下颌神经管等重要解剖结构。
日常摄入足量维生素D和钙质有助于维持骨代谢平衡,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可改善颌骨血液循环。吸烟者需严格戒烟以减少血管收缩对骨修复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定期进行牙周探诊和全景片检查,早期发现骨密度变化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