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神经性皮炎主要由精神压力、皮肤反复搔抓等神经源性因素诱发,表现为局部皮肤增厚、苔藓样变;过敏性皮炎则因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或食入致敏物质引发,以红斑、丘疹、剧烈瘙痒为特征。两者可通过病史采集、斑贴试验及临床表现鉴别。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1、病因差异:神经性皮炎与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密切相关,属于心身疾病范畴;过敏性皮炎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导致,常见过敏原包括金属、化妆品、动物皮屑等。前者需心理干预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后者需回避过敏原并口服抗组胺药。
2、皮损特点: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后、肘窝等易摩擦部位,皮损干燥伴明显抓痕;过敏性皮炎边界不清,可出现水疱渗出,急性期呈现鲜红色斑片。前者需使用尿素软膏改善角质层,后者需湿敷配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3、病程演变:神经性皮炎呈慢性经过,瘙痒-搔抓恶性循环导致皮损渐进性加重;过敏性皮炎接触致敏原后迅速发作,脱离后症状可缓解。前者需打破行为习惯,后者需完善过敏原筛查。
4、伴随症状:神经性皮炎患者常合并失眠、头痛等自主神经紊乱表现;过敏性皮炎可能诱发过敏性鼻炎或结膜炎。心理疏导对前者至关重要,后者需警惕过敏反应升级为过敏性休克。
5、治疗侧重:神经性皮炎推荐认知行为疗法联合他克莫司软膏;过敏性皮炎需系统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组胺药,严重病例短期应用泼尼松。
日常护理需避免过度清洁,神经性皮炎患者可进行冥想减压,过敏性皮炎患者建议穿纯棉衣物。饮食上神经性皮炎需限制咖啡因摄入,过敏性皮炎忌食海鲜、芒果等易致敏食物。运动选择瑜伽、游泳等低刺激项目,急性发作期避免汗液刺激皮损。皮损持续不愈或全身症状加重时应及时至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