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可通过免疫抑制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肝移植等方式控制病情。该病通常由遗传易感性、环境触发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病毒感染、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
1、免疫抑制治疗: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能减少肝脏炎症。治疗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期间需监测药物副作用。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2、对症支持治疗:熊去氧胆酸可改善胆汁淤积症状,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骨质疏松。针对瘙痒症状可使用考来烯胺,严重黄疸时需光疗或血浆置换。
3、生活方式调整:严格戒酒减轻肝脏负担,低脂高蛋白饮食有助于肝细胞修复。每日适度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可增强免疫功能,避免剧烈运动。
4、定期监测:每3-6个月检查肝功能指标,腹部超声评估肝脏形态变化。出现腹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时需立即住院治疗,晚期患者需筛查肝癌。
5、肝移植:终末期肝病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手术,术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环孢素等抗排斥药物。移植后5年生存率可达70%-80%,但存在复发风险。
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摄入深海鱼、坚果等抗炎食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有助于调节免疫平衡,避免生食海鲜预防感染。定期随访监测疾病进展是关键,出现乏力加重、皮肤黄染等症状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