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分级方式主要依据国际临床分类标准,分为无明显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三大类,具体细分依据微动脉瘤、视网膜出血、硬性渗出、静脉串珠样改变、新生血管等典型病变特征。
1、无明显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属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0级。患者需每年进行一次散瞳眼底检查,重点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延缓疾病进展。建议通过饮食调整和规律运动维持代谢指标稳定。
2、轻度非增殖期:出现微动脉瘤为特征,属于1级病变。视网膜可见散在出血点,黄斑区未受累。除基础代谢控制外,需每6-12个月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发现黄斑水肿。推荐增加深海鱼类和绿叶蔬菜摄入。
3、中度非增殖期:存在微动脉瘤合并视网膜出血或硬性渗出,归为2级。静脉血管呈现轻度异常,可能出现棉絮斑。需每3-6个月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监测视网膜缺血状况。可考虑服用羟苯磺酸钙改善微循环。
4、重度非增殖期:出现静脉串珠样改变或显著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属于3级。视网膜缺血范围超过4个象限,预示增殖期风险。需每2-3个月随访,必要时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建议联合内分泌科调整胰岛素方案。
5、增殖期病变:出现新生血管或玻璃体出血,划分为4-5级。可能伴随牵引性视网膜脱离,需紧急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或抗VEGF药物注射。术后需严格保持俯卧位,控制眼压波动,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促进神经修复。
糖尿病患者应建立包含眼科在内的多学科管理团队,采用低升糖指数饮食配合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维持在2.6mmol/L以内。出现突然视力下降、飞蚊症加重或视野缺损需立即就诊,晚期病变可通过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抗VEGF药物延缓失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