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可能由结核杆菌血行播散、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合并HIV感染、未规范接种卡介苗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结核治疗、糖皮质激素应用、降低颅内压、营养支持、并发症管理等方式治疗。
1、结核播散:原发性肺结核或粟粒性肺结核患者,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播散至脑膜。治疗需联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疗程不少于12个月。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
2、免疫缺陷: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或接种失败者。HIV感染患儿CD4+T细胞减少会显著增加发病风险。需进行免疫状态评估,必要时给予免疫调节治疗。
3、营养因素:维生素D缺乏影响巨噬细胞免疫功能,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降低机体抵抗力。临床表现除脑膜刺激征外,常见生长发育迟缓。治疗需补充维生素AD、优质蛋白等营养素。
4、接触传染: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是重要感染途径,家庭聚集发病常见。患儿多伴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应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
5、治疗延误:基层医疗机构对非典型症状识别不足,误诊率可达30%。典型三联征发热、头痛、呕吐出现时往往已进展至中期。强调对不明原因发热患儿进行脑脊液检查。
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应保证每日摄入鸡蛋、瘦肉等高蛋白食物,进行适度的肢体功能锻炼。护理需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监测颅内压变化,预防压疮和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疫苗接种状况评估和营养干预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